国家产业政策或成德力日用玻璃发展隐忧

来源:挖贝网    发布时间:2011-07-15 10:29:28    编辑:管理员    浏览:1534

 日前,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力日用”)的首发申请接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如果其成功过会,将成为A股市场的又一员“新丁”。

    但记者却在德力日用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发现,该公司发展过程存在1元股本锁定多年等三大谜团。而这些怪象最终集中到了一位焦点人物――公司实际控制人施卫东身上。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德力日用成功上市,按照市盈率25倍计算,施卫东拥有4110.33万股股权(占上市前公司总股份的65.13%),价值达10.28亿元。较其原始投资15万元增值超过6850倍,较其总出资增值超24倍。

  昨天,本报记者通过多种途径多次联系德力日用方面的相关负责人,试图解开谜团。但截至发稿时,并未得到德力日用方面的回应。本报将持续关注德力日用的上会进展。

  谜团一:1元股本锁定多年

  2002年10月16日,黄晓祖、施卫东、施水和等7位自然人共同投资发起设立安徽省德力玻璃器皿有限公司,也就是德力日用的前身。德力有限创立时,注册资本150万元,各股东以货币资金入股,每股价格定为1元。

  早在2003年8月25日,最初的7名投资人之一顾洪彬将所持有的15万股以1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另外一位原始出资人施锡章,而到了2008年4月15日,最大原始出资人黄晓祖将所持有68万股转让给施卫东等6人时,作价仍是1元/股。

  作为一家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来说,股本价格被锁定多年有些不合情理。

  谜团二:新增股东出没无常

  招股书显示,2004年7月8日德力有限第一次增资时,新股东施锡安、蔡宝如、张伯平、黄平、俞乐、张达、彭仪7人因为“看好日用玻璃器皿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分别以应收公司债权275.9983万元、36万元、35万元、25万元、20万元、20万元、16万元按照1:1的比例认缴注册资本。

  然而,仅仅一年多后,除施锡安外,其余6位新股东同时将持有的全部股权按照1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原始出资人熊金峰。

  有意思的是,这些股东中有人后来又出手买回了股权。值得一提的是,熊金峰、黄平、张伯平均系施卫东的姐夫。

  谜团三:资金紧缺家属凑份子

  回顾德力日用的增资过程,主要的来源是债转股,而且债权人中绝大多数为施卫东家族成员。

  根据招股书披露,2004年第一次增资时,参与债转股的施氏家族成员有熊金峰、黄平、张伯平;2005年第二次增资时,有施卫东、施锡安、施锡章、施锡康、施美华、蔡宝如。

  对于债转股现象,招股书中解释说一是因为公司融资渠道有限,二是因为公司产能不断扩大,资金紧张。而且债转股的决议由当时的股东会议一致同意。

  不过,从招股书中不难看出,这个股东会议实际就是由施氏家族成员主导的。而彼时的融资渠道难道真的困难到让家族内部拆借成为首选方式?对于这点,仍存疑虑。

  业内说法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欠健全

  一位从业十余年的券商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招股说明书已经可以看出,德力日用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并不是很健全。

  这位业内人士还指出,多年股本维持1块钱,有悖于常理,其间又有多位相关人员的入股及退出,不排除有利益输送的嫌疑。此外,在某些重要信息上,德力日用披露得还不够明确,比如涉及大股东变动、债转股,这些实际是影响公司业绩的重要情况,因此招股说明书应对这些事项作出更为清晰的解释。

  成长性是“隐忧”

  2011年1月26日,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板首发申请获得通过。公司此次计划公开发行2,200万股股票,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打造高档玻璃器皿生产线及进行相关技术改造,此举目的在于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竞争实力。

  德力日用是目前国内日用玻璃器皿生产细分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系列最为齐全、销售网络最为完备、生产工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日用玻璃专业生产企业之一。公司产品主要分为水具酒具类、餐厨用具类及其他用具类三大类别。水具酒具是公司产品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至2010年前三季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达69.74%、69.57%、69.50%和68.38%。

  根据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统计,公司2007年产量、销量分别为6.33万吨和5.64万吨,其中产量在国内同类行业中排名第三、销量排名第二;2008年产量、销量分别为7.61万吨和8.13万吨;2009年产量、销量分别为8.52万吨和8.67万吨,连续两年产销量均在行业内排名第一,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但是,由于公司所处的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竞争激烈,国内生产厂商众多,行业集中度不高引发恶性竞争,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驱动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

  公司作为传统的日用玻璃器皿的企业,其成长性和技术含量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资料显示,2007-201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067.61万元、33,991.24万元、38,862.03万元和37,248.85万元,增长速度由2008年的47.35%下降到2009年的12.32%,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已显疲态,加上公司所处的行业并非属于极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未来是否具有持续增长能力值得怀疑。

  此外,公司2010年前三季度公司玻璃水具酒具价格为每吨4,623.46元、餐厨用具为每吨5,369.69元,其他用具为每吨4,909.51元,上述三类产品每500克的价格仅分别为2.31元、2.68元和2.45元,如此低廉的产品价格不仅反映了整个国内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的低端竞争环境,也体现不出公司的技术优势何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业绩数据上出现收入和费用变化趋势不匹配等财务异常现象。预披露数据显示,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为38,862.03万元,较上年仅增长12.32%,但同期销售费用却大幅度增长82.83%,管理费用也增长32.45%。另外,在2010年前三季度收入与09年全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公司应收账款却增加了1,420.41万元,增幅达55.24%。

  事实上,因为收入和费用变化趋势不匹配导致上市失败的已有先例。2010年8月13日,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板首发申请被否。证监会发审委之后指出,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销售费用的增长幅度,是其被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德力日用和国内许多小型玻璃器皿厂商一样,身处于高耗能、资源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均面临着融资困难和产品结构转型等问题。日前,工信部刚发布了《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对生产工艺及装备、产品质量与品种、能耗及环境保护都做了严格的准入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推进日用玻璃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公司在募投项目中表示,将以2.65亿元打造年产3.5万吨高档玻璃器皿生产线及进行相关技(0)(0)评论此篇文章

  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请输入验证码术改造,尝试从普通玻璃器皿向高端器皿市场转型。但是,相关业内人士却提出质疑,“德力玻璃主要发展国内市场,但国内消费者对中高档玻璃器皿的消费欲望不强,很少有人会花几百甚至上千元去买这些玻璃器皿,未来市场开拓风险很大。”

  此前,在德力日用首发申请获得证监会批准后,已有媒体就公司发展过程存在1元股本锁定多年、新增股东出没无常、资金紧缺家属凑份子等多次股权转让提出质疑,主要是针对该公司作为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在未来上市后或许将面临不可避免的治理风险。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技术支持:艾米科技